生猪产能去化呈现两极分化规模猪企资金承压也要到临界点?

对于生猪产能去化呈现两极分化规模猪企资金承压也要到临界点?和疫情时期企业分化的题,不少人都是想了解的,下面就让小编来介绍吧!

财经新闻社8月17日报道“生猪价格上涨-高位扩产-供需失衡-生猪价格下跌-产能减少”。曾经熟悉的猪周期定律现在已经被打破了。随着大量资金进入市场,散户和大型生猪企业正处于生猪周期底部的十字路口。散户面临去产能压力,生猪企业在扩产的同时亏损。

“养猪场的母猪已经清掉一半了,损失惨重。”一位散户告诉小编。“如果你因为长期亏损而不退出农场,最后你就只能负债累累。”

在资金支持下,规模化生猪企业去产能仍缓慢。业内人士预测,今年年底前20大生猪企业产能可能达到1060万头母猪,占总量的25%。财联新闻编辑从多次采访中了解到,由于长期亏损,目前中小散户产能过剩较为明显。规模化生猪企业母猪净化程度总体不深,但生猪企业也面临一定的现金流压力。展望后市,由于生猪产能相对充足,无论是规模养殖场还是散户仍面临继续被动销售的压力,散户抛售压力更大。

市场规模时隔6个月再次环比增长

Mysteel数据监测显示,7月份,中小散户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减少0.06头,规模养殖场环比增加0.2%。从1-7月整体情况来看,散户在环比减量方面也遥遥领先于大型生猪企业,尤其是入市时。7月后,规模生猪企业能繁母猪存栏量今年首次环比增长。

“以前农场里有400头母猪,现在只剩下200多头了。”西南地区散户黄先生告诉小编。另一位广西散户表示,“三分之一的母猪都被卖光了,主要是之前的亏损期太长了,当时市场已经没有回归的希望了。”

尽管大型生猪企业也面临较大亏损,但仍在积极扩大产能,尤其是上市生猪企业。有业内人士指出,“上半年生猪上市公司预计合计亏损130亿元,但去产能却没有进展。从近期公布的数据计算,前二十名生猪公司或将亏损”。到2023年底,母猪繁殖能力达到1060万头。”

以竹茂木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截至2023年6月末,公司能繁母猪存栏数3032万头,较去年同期的2473万头同比增长21%以上。新希望近期表示,截至一季度,公司能繁母猪存栏85万头,目前预计年底能繁母猪数量在95万-100万头左右。

周期底部,为何散户与规模化生猪企业出现两极去产能?上海港联农产品事业部生猪分析师管亚蕾告诉小编,“随着本轮猪价持续下跌,中小散户去产能速度加快,而多数大企业仍在努力减产。”坚持不懈,有较强的生存能力。上市公司资金实力较强,加上未来的预期实力,目前的亏损压力只是暂时的,所以目前上市公司母猪剔除程度并不深,或实际母猪数量可能略有减少,但整体生产效率比以前更好了。而中小零售户的产能枯竭十分明显。无论是猪价持续探底、饲料成本上涨,还是疫情压力,这些都是压垮散户养殖场继续等待高价的救命稻草。”

事实上,传统的周期概念正在不断弱化,尤其是近年来大量资本进入市场。有生猪上市公司相关人士认为,过去的生猪周期是市场供需矛盾造成的。当行业价格下跌、市场供给增加时,农民自愿屠宰母猪。然而,在母猪数量减少、价格上涨之后,情况又出现了,肥猪留下来建设母猪产能,但现在随着大量资本的进入,无论生猪市场是否亏损,仍有人建设新产能,循环概念减弱。

管亚蕾对此也持同样的观点,“个体养猪、家庭农场养猪的市场份额越来越低,规模化养猪特别是群体养猪的市场份额越来越高。在非洲瘟疫之前,家庭农场都是中小企业。养猪场占据主导地位,非洲猪瘟之后规模化养猪占据主导地位,2025年左右群体养猪将占据主导地位。从行业中长期来看,龙头企业产能扩张决定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程度,相应地,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养殖行为。新周期产能调整的范围和结构与以往周期不同,与行业集中度和规模水平密切相关。”

周期概念弱化,散户不再有优势?

随着规模化生猪企业不断打造全产业链、扩大市场份额、发展智能化养殖,其成本将会越来越低。曾经拥有唯一养殖成本优势的散户未来是否会被迫逐渐离场?

特别是今年以来,各大生猪企业智能养殖系统建设加快,不少生猪企业加大了融资力度。近日,唐仁深还表示,将募集资金开展生猪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项目,具体包括两个子项目集团云建设与升级、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项目养殖系统。“随着养猪企业智能化养殖的推进,预计未来一人普遍可饲养3000头以上生猪,明显高于个体户的人力效率水平,养殖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原料采购方面的优势叠加,未来规模化生猪企业,特别是上市的生猪企业成本将越来越低,散户唯一的优势可能不复存在”。有业内人士指出。

另一位资深养殖人士告诉小编,“以前我们散户的优势是成本,规模化生猪企业的优势是资金、产业链、技术等。但如果规模化生猪的成本未来企业离我们越来越近,再加上饲料价格长期居高不下,他们就会遭受损失。如果我们未来退出速度缓慢,我们可能不得不负债并离开。”

上海钢联生猪分析师徐学平表示,“面对生猪市场的持续低迷,无论是规模养殖场还是散户都将面临亏损的压力。规模养殖场的养殖成本高于散户,承受损失的压力也比散户更大。但规模化养殖市场资金和技术雄厚,对屠宰节奏掌握得很好。它可以通过金融工具对冲一些风险。而且,上市生猪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缓解现金流,比散户有更强的抗损失压力。散户的成本相对较低,规模较小,操作较为灵活,但资金实力较弱,难以长期抵御损失风险。也受生猪价格影响,情绪波动较强,出栏节奏不稳定。目前,在与集团市场的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目前,淘汰散户的进程仍在继续,部分散户已经退出观望过程或通过灵活的二次教育间接参与生产。”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亏损期过长,即使有资金优势,大型生猪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今年以来该行业已经连续近8个月亏损,不少生猪企业纷纷筹集资金缓解流动性紧张的危机。券商研报指出,2023年以来,生猪养殖行业呈现出“亏损深、负债高、淘汰慢”的特点。“我们认为,在积极去库存的背景下,主要原因是企业现金储备仍具韧性。核心逻辑是企业利用资本杠杆对冲行业亏损,保留猪价高位期间的利润,反哺饲料等业务。2H23,我们判断生猪企业现金充足,当前消费可能达到临界点,产能可能加速消耗。

展望后续的去产能,徐学平认为,“2023年,规模化市场和散户之间的竞争将非常激烈。由于规模化市场竞争优势较好,且产能较少,因此其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下降。”仍有一定幅度的增加,而散户的减持幅度会比较小。”但市场份额仍略有下降。8月份立秋后,天气转凉,有利于下游需求的改善。散户提价养大猪心态转暖。养殖端预计将逐步实现微利,亏损步伐有望加大。会分阶段放缓。但长期来看,由于产能相对充足,行业竞争激烈,后期亏损风险仍会较大。无论是大盘还是散户,都将面临继续被动抛售的压力,散户的抛售压力更大。”

本文来自财联社

对于一些想知道的生猪产能去化呈现两极分化规模猪企资金承压也要到临界点?和疫情时期企业分化的各位朋友,本文都详细地解生猪产能去化呈现两极分化规模猪企资金承压也要到临界点?的由来,希望对诸位有所帮助。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